近日,据业内消息透露,“上市国企同仁堂集团旗下6月6日已经获得商务部批复,同意其直销自产的8种保健食品,现同仁堂正紧锣密鼓地建立直销服务网点。”

  被曝曾多次涉水直销模式

 

  据调查,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并未公示同仁堂的任何信息,同仁堂官网至今也未公布任何“同仁堂获得直销牌照”的信息,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却答复称 “同仁堂目前不作直销。”

  值得玩味的是,该公司网站曾在其“业内动态”的栏目中转载了哈药和康美药业获得直销牌照的信息。

  其实,同仁堂意欲进军直销的消息在业内已流传甚久。十几年前,同仁堂曾经在经营方面进行改革,同仁堂子公司同仁堂国药曾以“分销”的经营模式销售中药健康产品,最终由于模式的转换缺乏好的衔接,这一改革对同仁堂的产品销售反而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同仁堂产品销售下滑。

  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称“同仁堂涉足直销,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健康事业部从事保健品的直销。”对此说法,同仁堂从未正式回应。

  但据调查,同仁堂之前就与马来西亚直销企业海鸥集团联姻,2005年曾将独家代理权交给了香港的直销企业立新世纪,在正式获得直销牌照之前,同仁堂多次涉水直销模式。

  通过多方调查,从可靠渠道得知,“正在‘受理企业直销业务申请阶段’,还没有正式发牌,但是肯定会发的。”

  假以时日,同仁堂手握珍贵的直销牌照,装备347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背靠上市国企的大山,“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同仁堂直销事业,在中医保健领域足以傲视群雄。

  有业内人士指出,同仁堂获牌,极有可能在中国市场掀起“最炫中国风”。虽然同仁堂还未正式获牌,已经有业内知名经理人钱先生表示,同仁堂的品牌声誉,可能会在更广泛的华人区域产生影响。 

 

  进军直销被业内人士唱衰

 

  公开资料显示,同仁堂不仅想进军直销,更在跨界电商领域玩得风生水起,剑指“大健康产业”。

  2015年10月,正式上线的跨境电商同仁堂“天然淘”签下了北美最大保健品牌Natural Factors的独家代理。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和遍布全球的2000家实体店,同仁堂国际要做的是大健康。

  其宣传报道中描述:通过预防、功能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各种体检,帮助用户收集身体的健康数据,通过借助授权给平台的健康数据来推断出用户有某种疾病的风险;将通过保健品、健康的平台,帮助用户防治疾病,如果诊断出用户已经患有某种疾病,也即将能够通过电商平台为其提供治疗方案,除此之外连医疗健康相关保险服务未来也可以提供,让用户防御某种疾病可能产生的后果。

  在直销渠道推广方面,已经有知道消息的经销商对同仁堂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同仁堂做直销,是中国直销人的骄傲,是内资赶超外资的中坚力量,同仁堂300年历史积淀,随便将外资直销甩出十几条街的距离。”

  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好同仁堂做直销,其中不乏唱衰的业内人士,“金字招牌、上市公司是优势,也是累赘,被体制裹挟的同仁堂根本没前途。”

   做好直销须甩掉体制包袱

  据接近同仁堂的人士透露,同仁堂获牌之后,将由旗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负责直销业务的运营管理。目前,该公司已研发了天然草本系列、健康饮品系列、健康酒系列、免疫增强系列、中草药系列、中成药系列等产品。

  谈及同仁堂直销业务对直销行业的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直销企业人士认为,“理性看待传统名企进入直销,东阿阿胶已经拿牌了,但哈药也曾折戟直销。同仁堂直销也许会在行业中逐渐成长为中医药直企的标杆企业,也会对业内诸多同类产品形成冲击,但最终结果还需市场检验。直销行业并非净土,也不是天堂,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也不亚于传统行业,同仁堂启动直销业务应该是深思熟虑的,这不是空有一张直销牌照就行。”

  直销行业媒体人陈先生表示,“从康美药业和哈药直销板块的业务发展,可以看出,有药业背景的企业并不好做,这不仅是中药现代化和标准化寻路难的问题。当然,同仁堂的综合优势也非常明显,同仁堂‘直销小船出海’,能走多远要看集团的支持力度,毕竟,同仁堂的体制问题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直销领域可能是一种包袱。”

  按《直销管理条例》规定,一定要在拟开展直销业务地区所在的省份设立省级分支机构,商务部给企业批复后,会有六个月的时间让企业建设和完善服务网点。这对于同仁堂来说,“这都不是事,同仁堂遍布大江南北的直营店或将在未来转型为直销业务服务。”陈先生表示。

  因此,传统名企开展直销业务应深刻理解直销行业的特殊性,在经销商团队的管理、企业规范发展、应对直销产品同质化方面将面临诸多考验。

  直销在中国曾饱受争议,有着347年历史的同仁堂直销之路势必备受世人瞩目,同仁堂能否凭借雄厚的传统实力以及品牌知名度在直销行业顺利站稳脚跟,这里也将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