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美在17日宣布正式与Passional Lover恋火彩妆(以下简称恋火)达成合作,以控股的形式与恋火成立合资公司,这也标志着丸美正式进军彩妆界。三个月前,丸美才在招股书上说“我要开始做彩妆了”。三个月后,丸美的彩妆事业便如期而至。丸美不是第一个跨界做彩妆的企业,但与之前大部分的本土企业有所区别的就是,用收购彩妆品牌扩展彩妆事业的,它却是少数者。那么自创和收购,谁才是“真理”?
风险小低成本却水土不服的并购模式
事实上,许多国际大牌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主打个护品牌,随后依靠收购实现彩妆事业版图的扩展。例如前段时间联合利华通过收购了Hourglass进入了彩妆界。收购彩妆来实现品类延伸在国外已经很普遍,本土品牌却少有为之。

对于大企业而言,若是想进行品类延伸,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收购。大部分能被相中收购的彩妆品牌本身就具备成熟的研发、生产和市场运作模式,因此直接收购相对成熟的品牌显然是一个风险小、低成本的选择。除此之外,对于护肤品品牌而言,要想迅速打开彩妆市场,收购无疑能够实现其根本目标。例如丸美收购恋火一案,恋火原先就以韩国原装进口和丰富的SKU,在中国市场上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2014年的时候,其销售额甚至达到了3.6亿元。
但是,收购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护肤品企业直接进军彩妆界的良药。即使是在彩妆领域大放光彩的品牌也不乏在收购之后夭折的例子。无论是哪个行业,品牌被收购后都容易遇到一个困境,那就是“水土不服”。对于护肤品企业而言,在刚接手彩妆品牌的时候,对其消费人群、品牌文化都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也就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同时,当小众变成大众之后,消费者或许便不再追随这个品牌时,企业要该如何去应对?
决策灵活却易生搬硬套的自创模式
以护肤品起家的本土企业通常会采用自创品牌的模式进行品类的延伸。例如上海家化在2000年的时候就以品牌珂珂布局市场,这也是国内最早开始出现的专业品牌彩妆。伽蓝旗下的自然堂在前几年也已经开始涉及彩妆领域,主要是以百货渠道进行销售,伽蓝自营为主。
自创品牌相对于收购而言,在决策方面更加具有灵活度。前期虽然要在消费者人群调查和品牌宣传上耗费大量资金,但是却可以帮助护肤品企业更深入的了解彩妆市场的消费者特性与诉求。同时,对于有着雄厚护肤品背景和良好网络基础的化妆品企业而言,其本身的护肤品相对比较成熟,在市场上也有着一定的美誉度。企业也可以借助护肤品打好的市场基础和成熟的网络,实现产品在渠道上的迅速下沉。

不过,护肤品牌在做彩妆时会陷入一种困境,对彩妆的运作模式不熟悉,因此把护肤品打价格战、满大街铺货的套路运用至彩妆销售上。而在护肤品方面的成功,也很容易使企业产生盲目的自信。将原本负责护肤品领域的人员直接调动到彩妆领域,把一套套护肤品的渠道和销售模式生搬硬套至彩妆上。面对相同的渠道和客户人群,护肤品牌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差异性,最后只能遭遇“滑铁卢”。
无论是收购,还是自创品牌,目前化妆品行业对于护肤品企业做彩妆都依然抱着质疑的态度。但是,品类延伸已经成为化妆品企业必须要做的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多样化的时代下得以生存。倘若真要从收购和自创中选择,或许收购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毕竟自创也就意味着一切都需要重头开始,这对于传统的护肤品企业而言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