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消费领域老年人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产业也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不过,老年消费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起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相对减弱等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
11月7日,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天津市老年人消费安全及维权意识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调查表明,保健品、金融理财、电信诈骗消费成为老年人消费问题的“重灾区”,而老年人对学习消费安全知识需求强烈。
消费观念
资金使用传统 易冲动购物
“老年人嘛,大多的理财方式是把钱存进银行,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比较保险;不过他们特别喜欢购买保健品,比较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这样描述自家老年人。而这与报告中对老年人基本消费观念与习惯的结论也不谋而合。
调查报告中针对老年人消费习惯和行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资金使用方式相对传统,资金多用于储蓄。在本次调查中,87.2%的老年人,除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外,将资金主要用于储蓄,且有79.7%的老年人将储蓄排在资金用途的首位。因此,老年人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富,这也成为不法商家认准老年群体的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老年人会在购买贵重物品时多方搜集信息(85.2%),但仍会因为价格诱惑(85.0%)、广告(80.2%)、商家促销(79.7%)、销售热情(78.4%)及周边人影响(74.3%)等因素,而产生冲动购买。“近四成的受访老年人表示,购物时会受到广告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保健品易“上当” 理财受骗金额高
“公公婆婆经常被保健品推销员‘忽悠’或者轻易相信老伙伴的推荐,时常花几千元购买一些所谓的保健品。我和老公好心劝说无果,还常常弄得‘里外不是人’。”市民谭女士既担心又无奈。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也听到不少市民类似的吐槽:“倒不是在意花钱,主要怕保健品质量不靠谱,也怕老人知道受骗后承受不住。”
在本次对老年人受骗经历的调查中,购买保健品受骗比例达21.4%;随后为日常接触较多的生活用品、旅游。随着老年人对理财投资兴趣的增加,相关金融理财产品欺诈案件频发。虽然老年人金融理财或借贷8.6%的受骗比例排位相对靠后,但在受骗金额上往往表现出“高额”的特点;同时,电信诈骗也时有发生。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消费知识相对匮乏、辨别能力不足、对保健品疗效或理财产品回报期待较高,最容易受到不法商家利用,实施欺诈。”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以及心理上对健康的关注,使其成为保健品商家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
在本次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的调查中,有超两成老年人有过保健产品消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保健品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46.2%,仅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表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
多数老年人的保健品知识相对匮乏,他们主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渠道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保健品知识,无法辨别知识的正确性。50.6%的老年人容易轻信一些“诱惑类”广告标语,“疗效保证”“专家研制”以及“权威专业机构推荐”等。此外,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辨别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约两成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药品,甚至有个别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可以完全取代药品。
“多数老年人常随机购买保健品,冲动消费几率较大。在使用效果感知上,多数老年人无法说清产品效用及效果,绝大部分老年人购买的保健产品并未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因此,很多老年人在对保健品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购买产品,易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忽悠”老年人过度购买,甚至夸大或捏造产品功效,产生冲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