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安发总部迎来了广东深圳市盐田区党委书记杜玲率22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考察。这一次会晤,就安发将总部迁址深圳及设立糖肽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事宜,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

  而与此同时,安发另一项引资合作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进行当中。当日,中国民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相关负责人赶赴宁德,同安发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旗下中民嘉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嘉业”)以增资的形式入股安发。与联合深圳政府开展合作不同,关于中民嘉业的这次增资入股,安发并没有给出具体占股比例以及合作内容。

  多种猜测,说法不一

  

  (▲新西兰前总理Jenny Shipley爵士与董文标会晤)

  事实上,安发与中民嘉业早有接触。早在2017年3月20日,安发董事局主席高益槐就随新西兰前总理Jenny Shipley爵士一行前往中民投位于上海的总部开展会谈。中民投对布局健康产业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希望促进健康类消费领域的合作。

  可惜,尽管诸多媒体对此次合作都给出了自己的猜测,却始终没能等到安发对此事进行官方答复。在和安发副总经理姜英强取得联系后,他告诉笔者:“我只是知道这件事,但目前也不清楚详细情况,更没有具体消息可以提供。”赵忠民副总经理则讲到他现在身处长白山,主要事务也放在长白山科技园这一块,关于中民投占股比例,以及此后公司政策变更方面的问题,一切以官方公布的对外消息为准。

  就目前而言,业界对于中民投旗下公司中民嘉业此次入股安发,一般都认同安发官方给出的最高占股可达30%(“此次中民嘉业以增资的形式加入安发联盟,约占三成以下股权”)的说法,但关于增资额则出现了3600万元到50亿元不等的巨幅差异。

  作为安发外事顾问的胡开俊面对询问,倒是直接地讲出中民投本次增资额为50亿元,控股30%,并将派遣总裁等一批高管团队接管安发公司的行政工作以及财务工作板块;此外还将在安发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推出药品、生物肥、生物农药系列新产品进入市场。

  如此一来,安发的整个管理架构,甚至接下来的运营模式,都极有可能发生调整,甚至与现行制度大相径庭。关于这个问题,胡开俊选择避而不谈。

  但安发董事局办公室成员刘敏证实了关于这一可能性的猜想。她透露,目前公司运营模式和直销制度还没有改动,但中民投此次入股肯定会对这方面的原有政策造成一定影响,并将在之后进行调整,双方会采取正常的议事流程和规则进行商讨。

  同样,中民投品牌部(综合管理部)负责人赵静对这个说法也加以肯定,表示安发的具体运营将根据公司制度,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由各个层面进行决策和执行。

  不过刘敏和赵静均否认了胡开俊关于增资额50亿元和控股30%的说法。刘敏表示安发与中民投目前正处于海外尽调阶段,待大量工作完成后才会确定最终股权;而赵静则直接指出这次投资目前仍在进程中,尚属于商业机密,不便对外界进行透露。

  迄今为止,安发仍未公布中民投增资额与持股比例;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发的股东之中也未新增中民嘉业。但这所有的操作都透露出一个讯息:安发即将迎来新的发展进程。

  业绩下滑,谋求革新

  就中民嘉业此次投资操作,安发官方的说法是中民嘉业希望借助公司的平台,共同发展健康产业。

  投资方中民嘉业则透露此次入股安发是希冀对己方已有的医疗板块进行补充;安发拥有的直销板块、生态农业、天然药物研发等板块均是其合作考量因素。同时,中民嘉业直接指出,他们之所以选择安发,是因为看重安发拥有的新西兰品牌、研发实力、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的产学研产业链能力。

  但行业普遍存在的看法是安发因受2016年多位高管离职、管理层产生动荡等因素影响,导致业绩下滑,乃至资金链出现问题,所以急需引入融资度过难关,重振低迷的直销市场。

  这个观点,或许从安发今年4月的一项政策可以得到证实。

  安发专卖店补贴制度已实行七八年,公司根据专卖店面积不同,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档次,分别可获得该店销售业绩的8%、6%、4%三个档次的专卖店补贴。但2017年4月,安发经销商曝出公司违背当初制定的店补制度,单方面宣布降低店补比例,将所有店补全部降至最低档次;此举影响到部分店长的收入和门店发展,引发市场普遍不满,部分经销商团队甚至为争取更大的业绩,出现了相互抢线等恶意竞争行为。

  安发相关负责人针对此事回应称,该措施是针对部分店长为了快速拿到更高业绩、获取更多补贴,采取开工作室这一不被公司认可的违规行为。降低店补实际上是针对这种行为提出的对策,希望通过下调店补控制私自开工作室的行为,加强团队建设;这项决策实际上能够维护更多经销商的利益,对市场进行进一步规范,且公司为了让经销商得到缓冲并广泛吸纳各方意见,虽然于4月公布了调整店补的消息,但是政策真正实施时间为2017年7月。

  纵然安发此次调整的本意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又表示会从招商会、市场服务、旅游活动三个方弥补经销商的损失,绝大多数经销商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安发通过降低店补来杜绝开工作室,属于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禁止高层经销商推大单的行为,如果真的要禁止,应当在制度层面予以明确。更有大量经销商直接表达了对安发的不满:“公司就是想节约钱!”

  业内人士对安发该项整措施普遍也持有两种看法。有赞同者认为安发此举是为了稳固市场,以求更长远发展,同时还能维护多数经销商利益。反对者则表示安发单方面下调专卖店补贴,实际是一种失信行为,虽然公司有采取“一刀切”的决心,但实际上是处于被动局面下的无奈之举。

  对于导致此次市场失控的根源“降低店补”,经销商最关心自然是否会回调至原有档次。刘敏针对该问题则明确表态:市场决策目前不会进行改变。

  揭秘“中民投”

  纵观整个直销界,外部资本通过控股或直接全资收购直销企业从而进军直销市场已不是新鲜事,优莎娜收购葆婴、复星医药收购自然阳光……比比皆是。

  此次入股安发的中民嘉业于2014年7月16日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人民币。依托中民投强大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公司专注于高成长产业的投资和运营;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甄选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导向、响应社会发展巨大需求的产业进行重点布局,投资领域包括金融地产、建筑工业化、医疗健康等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走势和产业周期,择机投资新兴业务,打造高成长产业的投资运营平台。

  而中民嘉业母公司“中国民生投资有限公司”与收购自然阳光的复星医药母公司“复星集团”,二者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原民生银行行长,现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

  2014年8月21日,上海。中民投在黄浦江畔揭牌开业,这场开业仪式成为了中国商界的关注焦点。以民生银行原董事长董文标为首的管理团队和众多股东纷纷亮相开业仪式,而这份股东和管理层名单,几乎囊括了商界的半壁江山,苏宁电器、亿达控股、泛海建设、巨人集团、红豆股份、东岳集团等产业巨头皆在其列。

  董事长出身于民生银行,公司自然也就与民生银行存在颇深的联系。中民投经营层最初的4位高管中,除方兴地产原副总裁张志超(现任中民嘉业董事长)外,其余李怀珍、王建平、孔林山三位均出自民生系。

  这一情况也使得中民投与民生银行同样存在股权高度分散的特色。据了解,中民投注册资本为500亿元,59家投资人出资额则从3亿元到10亿元不等,股权比例相对均衡。这种分散的股权架构赋予了管理层更大的话语权;此前,民生银行便牢牢树立了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威地位,印上了董文标的个人“烙印”,而中民投的股东之中,便有明确表示其参股纯粹是为董文标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来。

  曾有媒体报道称,在酝酿成立中民投之时,董文标向民生银行所有股东发出过入股邀请函,更是极力邀请民生银行两家核心股东新希望集团和复星集团入股,但遗憾的是这两家企业均未出现在中民投股东名单之中。对此,复星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不看好中民投过剩产业整合的总体思路。

  但就在董文标于2014年卸任民生银行董事长的次年,复星便开始减持民生银行的股份;2016年底,其所持民生银行A股股份已完全清空;2017年2月20日,民生银行公布七届董事会名单,复星董事长郭广昌并未出现在该名单之中。

  从退出民生银行到选择拓展业务至直销领域,虽中民投未能成功吸收复星入股,两家企业的这一系列操作却可谓是殊途同归。

  我们把目光再回到中民投。作为首家带中字头的民营投资公司,中民投可谓是发展迅猛。在2015年披露的一份文件之中,中民投被曝出成立仅一年,总资产便由534.7亿元猛增至809.8亿元,净利润更是达到62.77亿元。

  这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民投增资安发,双方此次进行战略合作,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前者可以借助安发在健康产业中的基础和实力、平台和潜力、科技和前景,以及国际性的发展空间,增加自身在大健康领域的影响力,以谋求更大的利益;而后者则将得到中民投旗下20多家医院和4亿平方米社区管理面积,收获新的研究和发展平台,突破现在的困境,实现新的飞跃。

  后记

  2017年10月15日,安发召开2017年度第一次合资方会议和第五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共七人:高益槐、张志超、陈东辉、高炜、吕建好、干萍、王树林,高益槐任安发董事长,张志超任副董事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七人中,张志超(中民嘉业董事长)、陈东辉(中民嘉业总裁)、干萍(中民嘉业副总裁及首席营运官)三人均为中民系高层。

  至此,中民投正式入主安发。

  似乎投资集团通过增资控股或直接并购直销企业也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宏观层面来讲,大健康已成为国家级战略,国民经济逐年增长,也越来越注重保健意识。这使得近年来,以保健养生为主要市场的直销企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市场。

  以直销行业本身而言,自2015年起,直销新军大量涌现,商务部在2016年共发放8块直销牌照;从2017年开年截至当前,商务部又已新公示9家获牌企业。持续保持的高增长率使得中国直销行业在全球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或许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直销市场也近在眼前。

  但随着发展前景不断开阔,却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巨头窥视。这些资本巨头相对于大多数直企而言有着更强的力量、更雄厚的资本以及更大的野心。

  众所周知,我国对于直销牌照的发放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甚至申牌获商务部公示的企业,也会因市场违规让申牌梦化为泡影。但如果通以控股或并购的方法“暗度陈仓”进入直销市场,则无须面对严格的审批,自然可能会成为这些巨鳄开拓直销业务的选择之一。但如此一来,众多直销企业将面对的是公众有色眼镜与外部资本入侵双重难题,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在诸多问题逐渐浮现的环境中,直销行业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拐点。也许不久之后,还会有更多资本巨头意欲直接控股某家直销企业,独立直企的生存将越发困难;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未尝不是一个机遇,如果直企想要进一步发展,也可主动谋求外部资本进入,获得更多的研发资金与专业管理团队的帮助;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各家直销企业掌门人如何掌握这个资本注入的度,避免酿成“引狼入室”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