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下称《分析》)。2017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85,992件,解决231,653件,投诉解决率81%,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9,864万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消协共受理保健食品类投诉2351件,占食品大类总量的26%,较2016年增加了3%,投诉集中在质量和虚假宣传方面。

  就在上周,九部委(国务院食安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食药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在年底前对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营销欺诈等行为进行强力打击。这是继2013年“打四非”之后针对行业的最大力度清理。

  保健品“坑老”已成“刻板印象”

  投诉热点问题分析中,消协认为医药及保健用品误导宣传问题突出,老年消费者易上当。而这一结论似乎并不意外。庶正康讯的调查显示,2017年上半年,以“保健品”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阅读量最高的10条新闻中就有7条跟“坑老”有关。

  消协在《分析》中指出,近年来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方式占领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不法商家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特殊销售,如通过有奖听课、免费旅游、回收药品、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活动,跟老年消费者建立起联系,同时利用老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进行产品销售。

  二、是通过炒作各种高科技概念,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消费者无法从外观、口感等判断保健品质量和功能优劣,通常只能根据广告来选择,因而上当受骗。

  三、是售后服务形同虚设,消费者退货无门。消费者购买药品、保健品通常以邮寄方式送达,没有销售凭证,没有发货地址和联系电话,消费者发现问题要求退换货时,售后服务人员会以主治医师的身份劝说消费者继续服用,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以技术手段屏蔽消费者电话,使消费者根本无法与相关责任人取得联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保健品深陷信誉危机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保健食品非法会销乱象,使得保健品行业的信誉度在泥潭中陷的更深了一些。实际上,根据庶正康讯的长期监测,从2012年起,“保健品”渐渐成为社会话题,并且由于国内保健品质量层次不齐,“保健品”已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高危行业。

  2016年6月,消协发布的《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问卷调查报告》认为“消费者对国内所谓保健食品市场总体满意度不高,对国内市场缺乏信心,转而推崇、信赖和购买国外产品。”此报告一出沉重打击了对于境内保健食品的消费信心和投资热情。

  据监测发现,后315时代营养保健食品行业陷于三种困境:首先,科学性几乎被否定;其次,健康消费价值被怀疑;第三,从业者被当做”骗子”。

  相关阅读:九部委联合整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

  “7月13日,九部委(国务院食安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食药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指出,2017年12月31日前,九部委将针对食品、保健食品,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整改—

  (一)未经许可生产食品和保健食品、经营食品和保健食品、进口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

  (二)食品和保健食品标签虚假标识声称行为;

  (三)利用网络、会议营销、电视购物、直销、电话营销等方式违法营销宣传、欺诈销售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

  (四)未经审查发布保健食品广告以及发布虚假违法食品、保健食品广告行为;

  (五)其他涉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